任何困難都壓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!
2021-07-29
“居安思危,思則有備,有備無患。”今天,我們一起走進曾經風雨兼程的歲月。1976年7月28日凌晨,唐山發生7.8級強烈地震,造成24萬人遇難、16萬人重傷,百年工業城市瞬間被夷為平地。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最大的一次災難,給唐山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。今年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。四十五年來,從救災到重建,從苦難到輝煌,唐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、發憤圖強、砥礪前行,鑄就了公而忘私、患難與共、百折不撓、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,書寫了一段激蕩山河、氣勢磅礴的創業史。
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,河北唐山。伴隨著深夜里的一聲巨響,被稱之為“群災之首”的地震突然發生,在頃刻間天崩地裂、地動山搖,從渤海灣到內蒙古、寧夏,從黑龍江以南到揚子江以北,全國多地的人們都感受到了明顯的震感。此次地震持續時間23秒,強度高達里氏7.8級,震中烈度11度,震源深度12千米,相當于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殼中猛然爆炸。
唐山特大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、164851人重傷,7200多個家庭全部震亡,上萬個家庭解體,97%的地面建筑、55%的生產設備毀壞,交通、供水、供電、通訊全部中斷,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人民幣,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就這樣被夷為平地。
唐山大地震后滿目瘡痍的景象
災情就是命令,災區就是戰場,時間就是生命!唐山大地震發生之后,黨中央迅速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,指揮部署14萬解放軍將士火速集結、奔赴災區前線,以人民子弟兵的鐵血擔當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。5萬名醫護人員及干部民工堅守陣地,搶救傷員、運送物資,同心協力幫助唐山共渡難關。全國上下紛捐款紛捐物,慰問電、慰問信、匯款、糧票從長城內外、從大江南北飛來,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。
解放軍將士趕去災區現場
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,雖遭此滅頂之災,終未渝回天之志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、在全國軍民的團結努力之下,抗震救災工作得到有序推進。“震后十天,鐵路通車;未及一月,學校相繼開學,工廠先后復產,商店次第開業;冬前,百余萬簡易住房起于廢墟,所有災民無一凍餒;災后,疾病減少,瘟疫未萌,堪稱救災史上之奇跡。”
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,
唐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!
新唐山畫卷徐徐鋪展
經過半年多時間的恢復,唐山城市基本生活逐漸穩定。1977年5月,由3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、技術人員參與制訂的《唐山市城市總體規劃》獲得國務院批準。隨后,國家先后為唐山恢復建設投資43億多元,新唐山建設大幕開啟。
在重建之初,唐山市面對當時學界存在的“異地建設”“原地建設”兩個觀點。經嚴密規劃論證后,最終還是選擇在原址上修建。綜合考慮工程地質、地震地質、水文地質等方面的因素,整個城市往北進行了推進,并對一些處于地震活動斷裂帶附近的大型工廠進行遷移。
如今的唐山
據《唐山市志》記載,在黨中央、國務院和河北省的支持下,解放軍基建工程兵、鐵道兵和河北省各地市,以及省屬、部屬建筑企業,陸續來到唐山支援建設。從震后至1986年末,外地援唐單位總人數達11萬多人,竣工房屋建筑面積1056萬平方米,占唐山市恢復建設竣工面積的50.9%。
這個被一些外國人士斷言“將從地球上被抹去”的城市,自力更生、奮發圖強、重建家園,幾乎被徹底毀壞的唐山最終以現代化新興城市的雄姿重新崛起,以昂揚姿態屹立在渤海之濱。1990年11月,唐山市政府因為震后重建工作而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。在頒獎詞中,聯合國人居中心指出,“頒獎詞指出,“向唐山市政府頒獎是為了嘉獎1976年地震后唐山規模巨大的建設和卓著的成就,這是以科學和熱情解決住房、基礎設施和服務問題的杰出范例。”
神女應無恙,當驚世界殊!
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
學而時習之
唐山大地震,一段不能忘記的記憶!
向英雄的唐山、
英雄的唐山人民致敬!